1-1 怀表篇
从一颗蛋形表谈起,时空背景是16世纪初期的德国南部纽伦堡地区,一名锁匠以巧手打开怀表的历史大⻔。接着引领我们悠游四百年时间,历经各种款式、尺寸大小与形状改变;然后动力和擒纵装置逐渐成型,甚至发展到极为精确稳定;外形同样历经许多制作、加工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演进。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,受到时间洪流无情淘汰,由腕表接棒,翻开下一⻚腕表的历史。
所谓的“表”,大约是在16世纪30年代,从圆柱形发条座钟演变而来的。降低座钟厚度并加上一个用来保护表盘的铁罩或铁盖,就成了一只表。德国纽伦堡工匠PeterHenlein所制成的蛋形表(昵称为NurembergEgg纽伦堡蛋),被公认是钟表史上的第一只表。另外,因为从圆柱形座钟演变而来,早期表多数采用类似鼓的造型,所以又被称为鼓表(Drumwatch)。这一时期的表,精确度通常以小时计算,所以实用功能很低。为弥补这一缺点,大约从16世纪70年代开始,制表师便赋予表多样化的造型和各种装饰,让它们如稀世珍宝般在重要场合引人瞩目,这也导致后来有各种造型表、指环表(Ringwatch)、襟表(Fobwatch)出现。
姿态万千 绚丽登场

约制于18世纪70年代的指环表,表盘直径18毫米,18K金材质镶钻表壳。

约制于1810年的双管手枪造型表,扣下扳机后原本隐藏在枪管的机械鸟会从枪口弹出,优雅旋转飞舞并且响起悦耳鸟鸣声。
除了形状以外,颜色更是这个时期的重点,大约从17世纪初开始,珐琅彩绘表就已跃上钟表舞台。并且盆形表壳(Bassinecase)的流行,让珐琅彩绘工艺从表盘扩及表壳、表盖,于是珐琅之美得以充分发挥。同一时期,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设计出有口袋的背心后,为了让表可以放进小口袋,工匠们开始制作较扁平且装有链条的表,并加上镜面,让时间显示更为清楚,此时怀表隆重登场,并开始撰写数百年的钟表发展史。人们在怀表时期逐渐重视表的实用性,但当时所使用的摆锤机轴式擒纵没办法稳定地控制发条动力,导致表的误差以小时计。为改善这个问题,工匠们研制了芝麻链(Fusée)动力装置,从动力部分着手提升精准度。接着在1675年,擒纵机构有了重大变革,荷兰数学家、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·惠更斯(ChristiaanHuygens)利用游丝让摆轮得以更稳定且自然地振荡摆动,加上芝麻链有效控制动力稳定输出,两者为钟表精准度带来了⻓足进步,将原本一天数小时的误差降低至一天十几分钟。在游丝问世的同时,钟表功能也出现重大发明,那是英国制表师丹尼·夸尔(DanielQuare)在1675年成功制作出的两问表,这也是首枚问表——至于现代人们熟知的三问表,最早在18世纪初诞生于德国。问表让人们身处漆黑环境当中也能知道时间,不过如果是盲人的话,那么18世纪后期问世的触摸表(Tactwatch),让他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。而且用触摸方式看时间,也可避免当众看表的不礼貌行为。
。

早期的芝麻链动力装置,借由圆锥形宝塔轮,将发条动力均匀输出,因此该装置又称“均力圆锥轮”。
精准度提高 外形设计改变

伦敦制表师Justin Vulliamy制于1780年的工字轮擒纵装置怀表,22K金表壳,鎏金机芯。

巴黎制表大师Guinand于1800年制作的冠轮擒纵装置怀表。
由于精准度大幅提升,原本的单指针怀表已不符合需求,因此大约在17世纪后期,分针开始出现在表盘上。精确度提升之后,连带引起另一股实用设计⻛潮的出现,于是17世纪90年代洋葱表(Oignonwatch)问世。首先出于实用性考虑,洋葱表外观都很朴素,不会有过多装饰雕琢;其次,它以坚固耐用的圆顶式玻璃盖以及表壳包覆,因形似洋葱而得名。最后,这类表都搭载冠轮擒纵(Vergeescapement),所以表径都比较大。虽然精准度已经从“小时”进化到以“分钟”为单位,但钟表匠并未因此满足,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仍不断研发出各式设计以提高精准度。其中第一要务就是改善擒纵系统,工字轮擒纵(Cylinderescapement)与双联式擒纵(Duplexescapement)等装置,都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,但其中最重要的设计当属英国制表师ThomasMudge在1759年推出的杠杆式擒纵(Leverescapement)。杠杆式擒纵让摆轮在每个振荡周期中都可充分转动,进而维持稳定频率,后来演变为瑞士杠杆式擒纵,成为机械表最主流的擒纵装置。

从表背小圆窗可欣赏独特精密的冠轮擒纵装置,18K金表壳,日历功能。
重金立木 精准度大跃进

英国钟表大师John Harrison为了挑战经度法案所打造的第一枚作品H1航海钟。
18世纪初正值大航海时代,航海家们多以出发地跟目的地的时间差推算经度,以便导引船只航向。但摆轮和游丝到了摇晃不止的海船上毫无用武之地,导致船上的时计准确度不高。而一旦误判航向,通常会造成巨额损失。这促使英国国会在1714年7月8日通过《经度法案》,重金悬赏能在海上精确测量经度的方法。钟表匠约翰·哈里森(John Harrison)为此制作出一款航海钟H1,以平衡弹簧取代钟摆,实测表现获得官方肯定,进而得到经费继续研发。哈里森一路研发,终于在1761年完成了H4航海钟,加入自己设计的蚱蜢式擒纵(Grasshopper escapement),H4实际运作实现了超越《经度法案》要求的标准,达到计算经度仅0.02度的微小误差,哈里森因此也拿到高达两万英镑的奖金。H4后来由库克船长(James Cook)带着一路航行至大洋洲与南极洲,成为标定经度的最佳工具。
宝玑大师做出重大贡献
当时的欧洲,正值启蒙时代的最高峰时期,钟表发展持续在提升精确度方面努力精进,例如许多用于航海天文台时计(MarineChronometer)的新技术,也被延伸应用到了钟表制作上;还有采用双金属补偿摆轮,利用金属膨胀系数不同的特性,补偿温度变化造成的误差;也有制表师选择采纳航海钟的装置来提升精度。但是对现代腕表具有最重大影响的发明,还要数18世纪80年代由制表大师亚布拉罕−路易斯·伯莱特(Abraham-LouisPerrelet)以及法国皇家御用制表师亚布拉罕−路易斯·宝玑Abraham-LouisBreguet(即制表之父宝玑大师)相继研发而成的自动上弦装置,后者还在1795年首度提出擒纵装置陀⻜轮(Tourbillon)。除了技术发明以外,宝玑工坊历经44年才完成的No.160MarieAntoinette玛丽皇后超复杂功能怀表,更是表坛最富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。发展至此,机械表内部机心结构已大致成型,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之下,表的销售也开始跨越欧洲疆界,向东输往大清王朝的皇室贵族,中国成为18世纪末最重要的钟表市场之一。

Abraham-Louis Perrelet于1777年制成的自动上弦怀表,也是钟表史上第一个自动表。
从钥匙到表冠的演变

1929年,爱彼用20美元金币制作的怀表。
时光继续⻜逝至19世纪初,因为宗教改革以及法国大革命等因素,制表势力版图渐渐从英国、法国移到瑞士,而技术方面的变革则在上弦方式上体现。在此之前,各种表如果上弦也就是要将发条转紧,都必须拿个类似钥匙的上弦柄,从表盘上插孔进去转动发条,这是所谓的钥匙上弦方式。但如此一来湿气、灰尘就很容易从钥匙孔侵入表内,损坏内部机心。另外,钥匙容易遗失也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。所以大约从19世纪最初10年开始,就有多位制表师致力开发免用钥匙上弦系统,以现今通用的拨针系统(settingmechanism)或称表冠调校装置取代

1854年,蒂芙尼与百达翡丽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日内瓦开设了制表工坊。这款两问怀表刻有两家公司的品牌创始人名称。
这其中最知名的一位是JeanAdrienPhilippe,他也是百达翡丽的两位创办人之一。Philippe的调校系统在1842年设计完成,并随即在1844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赢得金奖,来年取得专利。与此同时约在19世纪20年代,市场上开始对超薄表产生大量需求,瑞士制表师PhilippeSamuelMeylan研发出工字轮擒纵的Bangolet倒装机心,其厚度仅仅1.18毫米,创下当时他人难以超越的纤薄记录
由简至繁 复杂功能发扬光大
经历过超薄表“简单”的洗礼,接下来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反向往“复杂”发展。当时正是工业革命影响最剧烈的时期,“时间”的内涵也被热烈探讨着。所以,“表”这个用来具体表现时间的主要工具,被认为不该只单纯地显示时、分与秒而已,而是应该有许多功能组合起来。再加上“复杂”在制表业来说是非常正面的字眼,于是复杂功能表便开始流行起来。同样源自工业革命,在相同时期发生的铁路运输正在全球⻜速成⻓,而用来调度安排火⻋的精密时计需求量大增,于是“铁路表”成为精准耐用的代名词。在19世纪末,历史记录首度出现以硫酸钙制作涂料的荧光表,但这种在黑暗环境中指针跟刻度能够发光的表款,在当时并不流行,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才受到重视。所以直到20世纪最初10年,表镜上加装窗格式防护盖的荧光表,成为士兵们的重要配备。只是当时的荧光剂以放射性物质“镭”制成,现在已全面改用无放射性的安全材料。
最复杂怀表 谱写最终曲
一方面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启示,另一方面是生活习惯改变所导致,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,怀表历史已经确定走入尾声。但是这一段历史的终结并不令人感到沮丧,因为紧接着展开的腕表年代,正以无比蓬勃的朝气令人心生向往。但最重要的还是,1933年HenryGraves超级复杂功能表问世,正好为怀表历史画上完美句点。

宝玑No.2023计时码表是品牌专为布加迪定制的九款⻋用计时器之一,最初于1932年售予布加迪汽⻋公司,2016年2月宝玑回购,现藏于宝玑博物馆。

爱彼于1889年制作的大复杂功能怀表,采用18K⻩金表壳,具有万年历、双秒追针计时和三问报时功能,12点位置副表盘结合有万年历功能显示的4周期月份及闰年显示。

跟最复杂怀表同属一位主人,这枚百达翡丽编号198310陀⻜轮怀表,曾在1930年拿到天文台竞争首奖,在1931年被HenryGravesJr.纳入收藏。
本篇相关辞典

Bagnolet 倒装机芯
又称为反置机心,顾名思义就是将机心反面置放,是一种机心薄型化的方法。瑞士制表师PhilippeSamuelMeylan研发出工字轮擒纵的倒装机心Bagnolet,因为直接将发条盒、传动轮系、擒纵机构置于表盘,机心主夹板则放在表背,如此一来就可直接从二轮和三轮驱动时、分指针,减少中介⻮轮等零件,将厚度压缩到只有1.18毫米,创下当时他人难以超越的纤薄记录。
图说:日内瓦G.Raymond&Fils表厂于1820年制作的倒装机心怀表,18K金表壳,厚度仅2.38毫米,使用钥匙上弦系统。

Bassine case / Boîte basins盆形表壳
Bassinecase又称为Pariscase,大约17世纪30年代兴起于巴黎的一种表壳样式,类似盆状的圆弧侧边造型,并且通常附有表盖。
图说:1655年在巴黎制作的盆形壳珐琅彩绘表,附有表盖,彩绘师是Robert Vauquer。

Christiaan Huygens 克里斯蒂安·惠更斯
荷兰数学家、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,也是钟表专家。他在1675年发明了擒纵装置里最重要的组件游丝,对后来钟表发展产生重大且长远影响。
图说:惠更斯发明游丝当时的设计图,这项设计可说是后来所有擒纵机构的雏形。

Drum watch 鼓表
最早期的表,其样式从圆柱形座钟衍生而来,所以多数采用类似鼓的造型,故被称为鼓表。
图说:约制于1540年代的德国纽伦堡地区,机芯以生铁制作。

Form watch / Figure watch Montre de figure 造型表
为弥补准确度不高的缺点,从16世纪70年代开始,制表师便赋予怀表多样化造型,让它们倍受瞩目。于是取材自昆虫、花卉、水果、乐器甚至十字架的表纷纷出笼,这类表都称为造型表。
图说:19世纪末由蒂芙尼首席设计师波尔丁·法汉姆(Paulding Farnham)设计的苹果花造型胸针表。

Henry Graves Jr./ Henry Graves Jr. / 亨利•格雷夫斯二世
出身美国纽约的金融业巨子,1925年向百达翡丽订制了一枚超级复杂腕表,经过长达八年时间制作,直到1933年才交货。这枚被称为Henry Graves的超级复杂腕表,正反面分別排满12 项跟7项总共24种复杂功能,因此问世后立即成为全球最复杂表款。这还不算什么,Henry Graves怀表在2014年的拍卖会当中,以两千四百万美元约合七亿多台币高价拍出,顺利蝉联全球最有价值表款桂冠,也更加巩固百达翡丽的王者地位!
图说:堪称最复杂、最传奇、最有价值的Henry Graves的超级复杂表。

Longitude Act / L'ActLongitude 经度法案
英国国会在1714年7月8日通过该法案,以高额奖金征求能在海上精确测量经度的实用方法,该方法必须在大不列颠驶向西印度群岛的船只上测试,如果误差在1度以内(时间误差4分钟)可得奖金一万英镑;误差在0.75度以内(时间误差3分钟)可得奖金一万五千英镑;误差在0.5度以内(时间误差2分钟)可得奖金两万英镑。
图说:John Harrison在1761年完成的H4航海钟,经过实际测试计算经度时,只有0.02度的微小误差,John Harrison因而拿到两万英镑奖金。
Marine chronometer / Chronomètre marine 航海天文台时计
一种极为精密的船用时计,俗称航海钟,在星相方位辅助下,计算出航行船只的位置,导引船只正确航向。航海天文台时计通常搭载冲击式天文台擒纵,并被安装在具有水平支架的盒子内,让钟体保持在水平位置,确保机芯精确运行。
Nuremberg eggs / Euofs de nürebert 纽伦堡蛋
大约在16世纪30年代,由德国纽伦堡当地一名锁匠PeterHenlein制造的表,它被认为是钟表史上第一只表。
Oignon watch / Oignon 洋葱表
创始于17世纪末期,实用性为主的表款,因为使用坚固耐用的圆顶式玻璃盖以及表壳包覆,形似洋葱而得名。

Ring watch 指环表
又称戒指表,在十六世纪末造型表活跃时期的产物,大约始创于1650年代。
图说:约制于1770年代,表盘直径18毫米,18K金材质镶钻的戒指表。